综合资讯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启动新坐标 进入新定位“一带一路”赋予外交研究新任务
发表时间:2016-04-26 阅读:877
    4月20日,第十四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在厦门举行,会议由华侨大学、外交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多位学者,就“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外交及外交学研究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外交3.0版

   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3.0版。

在外交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袁南生看来,推进“一带一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需要探索中国与国际秩序新的关系,在亚洲同各国展开合作,实现共赢。

    在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教授刘雪莲看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中国有两个主要的身份定位,一是发展中国家,一是新兴大国。前者表明了中国外交的利益指向和责任指向,后者则表明中国不从属于西方,中国需要用新的实力和理念来影响世界”。

    有学者注意到,4月8日,瑞士成为中国首个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国,也是我国首个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定位和命名的外交关系国。学者认为,这宣告了中瑞关系进入新时代,更预示着中国外交工作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新要求,“启动新坐标、进入新定位”。

   “中国的伙伴关系建设要点是伙伴、合作、战略。坚持在不结盟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是为中国伙伴关系发展设立的指导原则和远景目标,更是对中国伙伴关系的无限期许。”

    在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李渤看来,20余年来,中国已同世界上8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建立起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形成了不同等级与层次的伙伴关系体系。其中,有60余个伙伴关系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和辐射范围之内。

    探索“战略对接”路径与会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反映了中国大国外交新的着力点,“战略对接”也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关键词。围绕“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地区和跨国组织的战略对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探索了合作路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骥认为,中欧“一带一路”合作经历了从与部分成员国的单层对接发展到与欧盟机构的双层对接;从互联互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限对接到贸易与投资政策、人民币国际化、新多边金融机构建设以及教育文化交流的多方面对接。这一进程推动中欧形成了更紧密的双边合作关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陈菲提出“一带一路”与印度“季风计划”对接的建议。他认为,中印实现战略对接是以非零和的方式建构非对抗性的新型战略合作模式,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发展、繁荣与进步,也将产生积极的全球效应,使中印新型合作方式得以推广。

    外交学院副教授任远喆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为外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外交学学科建设在外交方式的演变、外交战略的调整、外交理念的创新以及外交规范的完善等方面,迈入了新的阶段。

    让世界了解、理解中国

    正如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何亚非在主旨发言中所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符合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可以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存刚认为,学界应进一步增加地区研究机构的数量,扩大地区研究队伍的规模,细化地区研究的内容,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地区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以适用于中国外交乃至整个中国对外开放大格局的深刻变化,进而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和理论作出贡献。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丽等在评估国内已经形成的有关研究后,建议应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应从国家层面对相关研究力量统一协调,进而形成合力,对有关研究进行持续跟踪;要整体把握而非仅关注“细枝末节”;还应辩证处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学界应当主动承担让世界了解以及理解中国的任务。”在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看来,这就需要学界有的放矢地区分和熟悉外部世界,努力改变使用内外两种不同话语的习惯;从“世界的中国”视角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让世界了解、理解中国。
商会简介商会章程组织机构合作伙伴联系我们备案号:蜀ICP备16004741号-1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最新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