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市场的民企生存之道
发表时间:2017-07-04 阅读:906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需要做复杂的准备工作。随着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转变经营观念,改善企业行为,才能真正抓住发展机遇。
在“16+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抓住契机,赴中东欧国家开辟市场。近日,在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论坛上,10位中东欧国家代表均表示欢迎中国企业来境内投资。
应尽快转变观念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需要做复杂的准备工作,包括“走出去”的方式选择、方案设计、境外投资标的估值计算、境外投资后的整合规划等。德勤中国业务发展总经理金建认为,企业要有良好的战略规划,最好先从参股入股开始,在形成明确的市场定位后,借助投行、律师及会计事务所等专业的中介机构实现战略控股。“民企在中东欧投资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我们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金建说。
在金建看来,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走出去”时往往更倾向于依靠自己或朋友,忽视了财务顾问、风险评估机构等专业中介的作用。
“不少企业到中东欧后,还是沿用在国内的做法,这陷入巨大的误区。”金建认为,民企应尽快转变观念,更明智的做法是通过专业的中介机构来降低风险和成本。“比如通过税务框架的合理搭建,就能帮企业节约50%左右的财税成本。”
不过,面对国际知名中介机构高昂的服务费,很多民企宁愿选择知名度不高但价格更实惠的事务所,“这让他们的审计报告很难得到国际认可,为省小钱而影响了海外并购的进程。”金建说。
以平等姿态融入当地市场
“在进入中东欧国家市场时,中国企业还必须克服不同文化造成的‘软障碍’。”宁波盛威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普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徐普南表示,“中东欧员工的人权意识更强,对社会福利保障的要求比较高,有的民企倚仗投资者的身份,对当地文化缺少尊重和理解。我们要以平等为基础,摆正双方关系。”
徐普南告诉记者,目前其公司在欧洲、东南亚、美国等地的海外机构虽然仅控股30%,但可以获得70%的收益分红。“我们的理念是融合,走出国门的最终目标是带动当地企业一同发展,而不是去吞并和剥削。”
要在中东欧落地生根,企业还应敢于信任当地的员工。据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大卫介绍,华信在捷克设立了第二总部,其管理模式和人员组成都实现了本土化。“不要到哪儿都带上国内的人马,要相信当地员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他们的企业责任感。”
根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2016中东欧版)》,中东欧地区民众对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感、维护知识产权及公司治理规范化等方面评价偏低。随着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转变经营观念,改善企业行为,才能真正抓住发展机遇。